找到相关内容24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善观缘起

    无明、我见,没有智慧是不能澈底离苦得乐的,枉受无义之苦而已。乐行者以为“即时行乐”,没有智慧、没有行善积福,即时行乐只是耗损福报而已。   “由缘起性空、缘起如幻来...

    黄国达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83369175.html
  • 华藏世界义幽玄 不退菩萨为伴侣

    不已。聊天时,我赞叹她:“法师为大众服务,福报积得很快啊!”她笑道:“看到大众吃得开心,我也高兴啊!做事要做得很欢喜才行,要不然别说积福报了,还不知道要造多少恶业呢!”她又谈起自己过去工作的时候不懂得...

    李海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94269187.html
  • 建设佛教圣城的宏愿(崇化大和尚访谈)

    愿力行动中来,用你们的亲身体会来写历史。要知道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,是你们积福报的好时机,古语说:“开山建寺,千载难逢。”何况是建大势至菩萨的圣城呢?  愿佛光普照你们吉祥如意!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392371472.html
  • 福尽而死是真理 故当惜福少享福

    越来越大,由于福报提前透支,她无法偿还债务,在贫病交加、饥寒交迫中死去。 中国老太太生活节俭,平常节省的钱都用来积福,结果福报越来越深,由于善业深厚,最后走的时候天乐鸣空,升到天堂。 以后两位老太太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24975581.html
  • 赞千秋万代“大医王”--佛陀

    技艺,充分体现了佛法在医学上“善治”及“施医”的道德观。   佛教还特别重视病人的康复,提倡护理好病人。经云:“八福田中,看病福田,第一福田”。人人都想“积福”做“功德”。所谓“善因善果”,在求诸“福...

    林汉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35577304.html
  • 金刚经十大威力

    可以积福(积功累德),难怪禅宗五祖弘仁大师以《金刚经》代替初祖達达摩大师之《楞伽经》,传之于后,並由六祖慧能大师加以发扬光大,並因之而『明心见性』之禅师倍增,其来有自。如果我们要明心见性,又要积功累德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235882042.html
  • 一位全球热爱生命奖章获得者

    的红包(用来看医生、付房租水电费等)。令我想到老和尚的话,老和尚说菩萨培福、修福、积福─享福,享的就是培福、修福、积福,与我们凡夫全然不同。一般人总认为有钱财地位才是享受,享钱财地位等等之福;而菩萨把...

    佚名

    |哲理故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8/11/19401917115.html
  • 崇慈法师文集二《慧 珠 集》

    业障事情,那个山就”咔嚓”一声倒了,你不承受也要承受了,要想忏悔业障就象抽丝一样。花钱也是这样,攒钱也是这样,“攒钱犹如针挑土,花钱犹如水推沙”,那么用在福报方面也是这样,积福犹如针挑土一样,好难好难...是苦,病了的时候长嘘短叹的,唉!唉!唉!唉!苦恼啊!但是健康的时候在干什么呢?健康的时候有几件事情为自己,是为自己积功德,是为自己积福报,为自己种善根,没有多少,健康的时候在干什么呢?在为他人忙,不是...

    崇慈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43464237.html
  • 中国观音信仰的基本体系

    指有一部分信徒就是以行善积福为其信仰的核心的。这种观音信仰形态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佛教的因果报应论,主要目标是求得今生或来世的福报,所以,行善是手段,积福是目标,主要修行方式是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广行一切...

    李利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51865273.html
  • 演慈法师答问

    江湖术士之说除外)。   然而,佛教不主张看相、看风水之事。佛教讲因果,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即使有好的掌相、好的风水,也要行善积福去配合。所谓“人杰地灵、相由心生”,佛教主张“万法唯心造”,积福行善...   “犯太岁”之说,只是中国民间习俗流传的说法,与佛教教义毫无关系。信佛的人,只要心存好念,积极行善积福,种善因得善果,自然毋须介怀“犯太岁”之说。然而,也许有些佛教徒自小受传统习俗影响,有时难免...

    演慈法师

    |佛教|佛学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2/2041572343.html